在這座城市,有這樣一群80后、90后年輕人,他們自發組織了一個又一個志愿者服務隊:參與社區物資保供任務,開展線上心理咨詢,輔導醫護人員子女課業……他們年輕而有擔當,他們平凡卻又偉大。他們用真心和熱血守護著這片土地,他們用愛和責任彰顯青春的力量。
她叫杜誠誠,今年34歲,是武漢市青山區蔣家墩社區聯泰小區的居民,也是社區里的殘疾人協理員。因為疾病,她失去了一條腿。疫情發生后,她主動報名成為了一名志愿者。擁有心理咨詢師資格證、社工中級職稱的她,希望通過溝通幫助因為疫情而焦慮的人。
晚上7點,杜誠誠打開電腦,登錄公益心理咨詢平臺,為抗擊疫情工作人員及家屬、情緒緊張的居民提供心理咨詢。杜誠誠說:“有的人總懷疑自己得病了,我覺得他們更多的可能是一種焦慮,在家待久了,需要一個宣泄的場所?!?/p>
每晚3個半小時的線上語音、文字溝通,杜誠誠讓對方充分傾訴,緩解壓力。心理咨詢工作結束后,她和社區的其他志愿者一起商量第二天物資訂購、運輸、付款等事宜。集中大批量采買的時候,杜誠誠要忙到凌晨一點多才能休息。
杜誠誠(左)和另外一位志愿者正在核對訂購菜品
志愿者劉夢雅和丈夫為小區居民設計訂購圖表
29歲的劉夢雅是一位青年創業者。疫情期間,她加入了聯泰小樹林青年志愿者服務隊,為社區聯系調用運送物資的小貨車,還利用專業優勢,為居民開發了線上團購小程序,方便居民下單訂貨。
志愿者為社區找來的物資運輸車
為了核對每位購買物資的居民信息,她的丈夫也加入到她的工作中。在連續工作5天后,他們終于完成了所有居民的信息表格制作。準確統計完所有住戶后,她還單獨統計了獨居老人和不方便下樓的人,為他們采買、送貨。
劉夢雅發現很多居民喜歡曬美食,她計劃著再開發一個小程序,讓大家在微信群秀一秀廚藝,讓在家的日子變得更有趣。
田恬是華中師范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的一名大三學生。當她看到學校團委發起的“你我同是守護者”線上愛心助學志愿服務活動的通知后,她立馬報名參加了活動,成為了一名志愿者,一對一輔導醫護人員子女的課業。
“叮叮?!边@是田恬給自己設定的鬧鐘,每天下午2點,提醒自己打開電腦,連接上微信語音,開啟一堂線上教學課。
田恬輔導的對象是武漢江夏區大花嶺小學一年級的學生,他叫左宸佳。臘月二十九,他的母親褚敏被召回武警湖北總隊醫院參與疫情工作,1個半月了,母子倆只通過視頻見面,懵懂而敏感的左宸佳想起媽媽偶爾也會掉眼淚。田恬說,“剛開始溝通的時候,他的學校老師跟我說,希望在我的陪伴下,孩子能夠感受到溫暖,心結能夠得到一定的開解?!?/p>
面對新挑戰,21歲的田恬全力準備起來。每天上午左宸佳上完學校的視頻錄播課后,下午她就負責課業輔導。盡管難度不高,但頭一天她總會提前備課,想辦法將知識點轉換成小朋友接受的語言,同時還會考慮在課業輔導的間隙準備一些小游戲。剛開始的時候,倆人的稱呼還很陌生,隨著交流的深入,他們之間的氛圍越變越好。
網絡輔導常常存在著視頻掉幀、卡頓等困難,為了講清楚一道題,田恬一邊通著語音電話,一邊拍照發送數學畫圖。左宸佳的爸爸左濤舉說,“田老師講課很用心,也很有耐心。有一次,為了講透一類加減計算題,她來回舉例、列式子耐心講了1個多小時。左宸佳很喜歡她,我個人也挺感謝她。這種志愿者活動為像我們這樣的(醫護人員)家庭解決了不少問題?!?/p>
田恬耐心輔導課業
像田恬這樣的志愿者在華中師范大學還有很多。據了解,目前華中師范大學已與2848名一線醫務人員子女開展結對輔導。
志愿者田恬手記
由于自己的母親也在一線工作,我更能體會到醫護人員的責任之重,也能感受到為人子女的擔心與不安,這樣的志愿活動,如果能緩解醫護人員的后顧之憂,讓他們在戰“疫”一線更安心,那也就實現了它的價值。
華中師范大學團委面向全?;鶎訄F委發起“你我同是守護者”的活動,不僅是對醫護人員及其家屬的關懷與幫助,更體現了作為高校的時代責任,而同學們的踴躍報名,積極參與,也正表現了當代青年人的社會擔當。疫情當前,作為青年人,我們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,為祖國“排憂解難”!
記者:羅怡鵬、何伶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