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鞏義市小關鎮水道口村境內,至今仍然保留著佛山大殿寺院遺址、佛山平安寨遺址、鐘鼓樓遺址、火燒娘娘廟遺址和馬蹄神水泉遺址等珍貴歷史遺存。
這里不僅屹立著秀美的自然生態、孕生出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,還根植著深厚的文化底蘊、傳唱出美麗動人的歷史傳說,其中最大放異彩的便是中原佛山文化的精髓——感恩文化。
佛山文化的歷史由來
佛山感恩文化發軔于河洛文化的核心區域——鞏義小關鎮,古村落環繞的佛山,既是回歸自然放松心靈的去處,也是尋跡中國感恩文化的起點。悠悠千年,文脈永續。中原佛山雖風光秀美、底蘊深厚,但卻“養在深閨”鮮為人知。
中原佛山主山頂全是紅石,山腰主要是青色石頭,全域地形為一山一水七嶺八溝,是鞏義東部最高的山峰,海拔696米。
在中原佛山,當地流傳不少富有感恩情懷的民間故事,這構成了佛山文化的主體部分,這也成為佛山感恩文化的源泉。根據史料《鞏縣志》記載,早在東漢時期,劉秀在平定王莽之亂時,率軍前往洛陽途中經過伏山(今中原佛山),由于數月征戰,將士饑渴難耐,潰不成軍。此時突然偶遇一左氏女子,于是拉馬駐韁,馬蹄猛抬瞬間踏出一汪甘泉水池,劉秀見水,一時饑渴的他下馬狂飲,連稱此水甘甜。左氏女子看到劉秀此狀,便贈與他麥仁粥,留其休息照料數日,以整頓兵馬,重振士氣。此后,劉秀率軍果然一路大獲全勝,最終稱帝。
稱帝后的劉秀感念左氏女子昔日的贈食充饑之恩,便命大臣前往尋找,有意將其納為夫人。不料后因誤會,左氏女子躲進樹林,最終不幸葬入火海。劉秀聞后痛苦萬分,不想本意感恩,卻釀成大禍,遂下令封左氏為娘娘,封賜伏山為佛山,封馬踏泉為馬蹄神水泉,因此地為水的出口,封此地為水道口,以警后人常懷感恩之心,把感恩之心傳遞下去,把感恩之水常飲下去。
而有關馬蹄泉也有一段美麗傳說。馬蹄泉又名神水泉,根據《大峪溝志》中的記載,文革動亂時期,水道口村出現了“佛山提神水”事件。當時,人民群眾的生活十分困難,生病無藥可用,于是就有人到馬蹄泉取水治病,結果竟“水到病除”。消息傳出后,附近村民紛紛聞聲而來,神水泉的名號也由此而來。此后,村民為感恩泉水滋養,以實際行動保護泉址,建井立廟以紀念之,最終使其免受破壞。
除了這些史載傳說,中原佛山還保存有大量文化遺址,如火燒娘娘廟、平安寨、佛山寺、鐘鼓樓等,也存有部分相關碑文。這些久久相傳的民間傳說和經過考古論證的文化遺址,都是佛山文化的產物,透露出當時的文化風貌,也為佛山文化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內涵。
佛山文化的恢復重建
建立佛山文化保護區,把旅游作為一個推動力量,不僅可以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,也有利于文化的融合,讓各地的人們感受佛山文化的魅力,感受這個特色小鎮的不同之處。
南開大學的教授史培華曾說過,在恢復與重建佛山文化的過程中,還應形成政府、企業、社會團體機構、群眾相互合作的文化傳承機制,建立一個各方面協調發展的佛山文化傳承模式,建設多元化的佛山文化傳承途徑,開放佛山文化的氛圍,從而提升其在我國民族文化領域中的地位,重新激活佛山文化的活力和生機。
值得一提的是,對于佛山文化的恢復和重建,我們并不只是簡單地恢復過去,而是在起到保護作用的同時更好地促進發展。此發展不僅僅是推動城市的發展,還要帶動當地居民第三產業的發展,提高當地村民的收入水平,主動吸引當地居民參與到當地文化保護中。
對佛山文化的恢復和重建也是對感恩文化的傳揚和繼承?;謴椭亟ǚ鹕轿幕?,須注重創新與繼承相統一,感恩文化在繼承原有歷史文化內涵的基礎上,要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。不僅要表現出對所受恩惠的感激和回報,還要體現出對這種感激和回報的超越,對傳統文化懷有敬畏之心,體現出一種精神境界的升華,不帶有任何功利目的與色彩。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,在創新的前提下堅守,唯有此,佛山感恩文化才能在中原大地乃至全國大放異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