實用技術
讓有機大米成為水稻增效的新亮點
水稻已成為我市秋季的主要農作物之一。然而,近幾年來,由于生產資料漲價、大米價格低、賣糧難等多種原因,造成了水稻生產效益低,影響了農民種植水稻的積極性。如何提高水稻生產的經濟效益呢?范縣辛莊鄉毛崗村大力發展有機大米生產,在我市闖出了提高水稻生產經濟效益的新路子。
隨著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,人們對大米的需求更講究品質了,更講究食用安全了。有機大米營養豐富,沒有化肥、農藥等有害物質殘留,受到了消費者的歡迎和市場的青睞。毛崗村瞄準這一點,發展有機大米生產。該村種植的有機水稻,一般畝產350公斤,可加工有機大米250公斤,每畝土地所產的大米最低可收入2500元。而周圍許多農村種植的水稻,按畝產500公斤計算,可加工成大米350公斤,每畝土地所產的大米最多可收入1200多元。二者比較,效益相差何其大也。由此可見,有機大米不僅是水稻種植的發展方向,也是提高水稻經濟效益、增加種水稻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。
有機大米生產對自然生態環境要求十分嚴格。
我市黃河背河洼地經過多年的引黃灌溉,土質已由瘠薄變得肥沃,境內幾乎沒有工業污染源,有著良好的發展有機大米生產的基本條件。背河洼地區各地要利用這一不可多得的自然生態環境優勢,下工夫、花力氣,推廣有機大米生產,使有機大米成為種稻農民新的經濟增長點。
有機大米生產是標準化農業生產。有機大米生產必須使用優良稻種,在栽培過程中不能使用化肥和有機磷農藥,不能讓外界污染物流入稻田。
在大米加工、儲藏、包裝、運輸等環節也都需按有關標準進行。對于有機大米生產的這些高標準要求,農民一家一戶零星分散小規模種植水稻是難以達到的,必須有一定規模,實行一村或多村相對連片集中種植才行。為此,背河洼地地區各級干部要做好有機大米生產的宣傳、發動和組織、協調工作。要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,做好統一規劃種植區域、統一整治土壤、統一采供良種、統一施用有機肥料;統一采用生物的、物理的、工程的等方法防治病蟲害,統一稻田圍網和水利建設,統一收購稻谷和加工大米,統一儲藏、包裝和出售大米等服務工作,確保有機大米的質量,使農民得到實惠,調動農民發展有機大米生產的積極性。
有機大米生產科技含量高,從水稻種植到大米加工都不同于傳統的稻谷生產模式。為此,農業科技人員要深入農村,為農民提供從土壤整治、良種選擇到稻谷收割、大米加工的系列化全程服務,解除農民生產中的難題,加快有機大米生產的發展步伐,使有機大米生產成為提升水稻生產效益、增加農民收入和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新亮點。